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始于上世纪七十年代,是国内起步最早的单位之一。1972年,方祖祥教授率先开展心脏起搏器的研制;1975年王威琪院士在国际上率先提出采用相互独立的双超声束多普勒效应定量测定血流速度,开创了复旦大学医学超声研究。一系列开创性成果不仅填补国内研究空白,更为后续学科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本世纪初,复旦大学和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理、工、医融合发展。历经五十余载深耕厚植,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已跻身国内领先、国际知名学科行列。我校于1996年获准设立生物医学工程硕士点,2000年获准设立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授予点;2003年获准建立生物医学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建立起了从本科到硕士点、博士点、博士后流动站的完整人才培养体系。2019年,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入选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依托学校综合性学科优势,结合国际前沿研究方向我们形成了学科交叉融合的鲜明特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毕业学生在科研、医疗、产业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发展前景。

2025年,学校从国家战略需求出发,高质量推进建设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由加拿大工程院院士陈颉领衔,2013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复旦大学教授迈克尔·莱维特加持,是学校重点布局的新工科高地。学院深度融合生物医学、人工智能、集成电路三大前沿领域,依托复旦大学各大直属、附属医院等顶尖平台,促进生物医学工程科技成果转化、区域资源链接,形成了教育和产业良性互动的发展格局,构建了独特的“医工交叉”培养体系,着力培养有志于站在未来世界科技发展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优秀人才。

站在历史的新起点,学院秉持服务国家战略、推动学科发展的使命,致力于成为全球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创新高地、研发先锋和顶尖人才培养的摇篮,为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提升人类健康福祉贡献卓越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