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回顾 | 诺贝尔奖得主Michael Levitt教授开讲

发布时间:2025-10-24浏览次数:12

诺贝尔奖得主Michael Levitt教授开讲

AI在生物分子结构中的研究及应用

讲座回顾

    10月16日,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斯坦福大学结构生物学教授Michael Levitt在复旦大学开讲,以“三种智能:生物智能、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为主题,为师生带来一堂融合科学思想、哲学思辨与前沿探索的课程。这位以“复杂生物体系的多尺度建模”摘得诺贝尔化学奖的科学家,在复旦的课堂上并未局限于专业知识,而是以亲身科研经历以及跨学科的视角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如何“计算”,人类如何创新,智能的未来又将走向何方?


核心思路:三种智能的交织与进化

  Michael Levitt 教授开篇提出“人类智慧、人工智能、生物智能”三维智能体系。从“生物智能”讲起,他指出,生命系统以DNA为信息媒介、以蛋白质为功能单元,形成了一个跨越时间与空间尺度的层级网络,展现出惊人的复杂性与自组织能力,他形象地将这一过程比喻为“自然界的计算机”。



      人类智慧的发展则依赖文化智能的支撑——书籍、互联网、智能手机等载体打破知识传递的时空壁垒,推动认知边界持续拓展。教授特别强调,生命系统的复杂性源于 “多样性”,这种“以变应变”的策略,与AI训练中“数据多样性”、“模型迭代”的思路不谋而合,AI作为后起之秀,正以独特方式与前两者深度互动,这也为同学们科研创新提供关键启示:拒绝同质化研究,拥抱差异性,才能更好地应对未知科学挑战。




年轻与机遇:科学创新的动力

      在谈及“人类智能”时,Levitt教授强调了年轻人在科学创新中的核心作用。他引用自己在《PNAS》发表的研究指出:年轻科学家在创新上的贡献比例显著更高,科学体系应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与信任。“科学中的重大发现从来不是预设的结果,”他笑着说,“这些往往源于错误、偶然和勇气。”他鼓励学生敢于提问、敢于失败、敢于选择困难的问题——因为真正的创新,正是在不确定中孕育。他进一步指出,健康的科研生态应当鼓励小团队与自由探索:“真正的科学活力来自年轻人、来自合作、来自压力与自由的平衡。官僚主义越少,科学越快前进。”



复杂系统的视角:从分子到气候

       在谈到自己的研究时,Levitt教授介绍了其团队在计算生物学与癌症研究中的最新进展,包括利用量子力场模型研究单克隆抗体—抗原相互作用,为抗体药物设计提供原子尺度的机制性洞见。他将自己获诺贝尔奖的研究思想——复杂体系的多尺度建模方法,进一步拓展到全球气候变化这一宏观领域。他指出,气候系统同样是一个随机、多尺度、强耦合的复杂体系,气候分布的变化导致极端事件更加频繁。“人类必须学会从随机危机中学习,而非仅仅被动应对。”在谈及中国时,他特别提到,中国在太阳能能源发展上的突破性进展,正在改变全球能源结构,为人类寻找“可持续平衡”提供新的契机。



未来展望:AI、科学与人类的共生之路

      如今,深度学习与生成式AI的崛起,使人类再次有机会从自然中学习智能的本质。谈及 AI 的未来,他认为,真正的AI研究不只是工程问题,更是理解智能本质的问题——“理解自然智能的原理,才是通向通用人工智能的唯一道路。”教授也对 AI 的局限性提出理性认知:“AI 更像‘聪明的 12 岁孩子’,既会在特定场景展现惊艳能力,也可能在基础逻辑判断中出现低级错误。”因此,对待 AI 需始终保持“科学质疑精神”,在技术应用中做好风险控制。

  Michael Levitt 教授目前正与复旦大学MRICS团队合作,致力于打造新一代AI驱动的药物设计与蛋白质结构建模平台,涵盖侧链重构、冷冻电镜结构精修与抗体生成模型等方向。这一合作旨在将人工智能方法与物理、化学原理深度结合,为未来的精准医学与新药研发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在讲座结尾他强调,未来人类智慧、AI 智能与生物智能将持续深化协同进化,三者的融合发力,有望在应对气候变化、攻克疑难疾病、探索宇宙奥秘等全球性挑战中,创造更多突破性成果。


       课程结束时,Levitt教授寄语复旦学子:“科学的未来属于敢于提问、敢于尝试的年轻人。真正的智能,不在于计算的速度,而在于理解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