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烈祝贺
2025年7月22日,第十届全国大学生生物医学工程创新设计竞赛决赛在西安交通大学落幕。复旦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与技术创新学院多支参赛团队表现优异,凭借扎实的科研基础与卓越的创新能力,获得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4项,充分展现了学院在医工交叉领域的深厚积淀与蓬勃活力!


本届竞赛以临床需求为导向,共设6个独立赛道,分别为临床转化赛、先进技术赛、医工 AI 赋能赛、“一带一路”国际赛、创新创业赛、中国生理信号挑战赛,全方位覆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关键领域和前沿方向,为参赛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和展示平台。竞赛吸引了280余所高校、4200余支队伍、1.5万余名学生参赛,创历史新高。经过双向匿名评审,最终评选出一等奖作品145项,二等奖作品415项,三等奖作品694项。复旦大学的参赛项目共获奖9项,其中生医工创新学院占了7项。
此外,在大赛特别筹划的“十年逐光,医工领航”育人成果展中,学院在第三届大赛中的一等奖作品“乳腺超声图像分析系统设计”也入选了典型案例。

图1:第三届大赛中的一等奖作品“乳腺超声图像分析系统设计”(项目负责人:乔梦云。指导教师:郭翌)入选了“十年逐光,医工领航”育人成果展典型案例


一等奖:
项目名称:BP Holter:面向泛在医疗的边缘智能血压监测集群系统(研究生组)
负责人:聂雨辰(指导教师:杨翠微)

图2:医工AI赋能赛、中国生理信号挑战赛一等奖选手合影
(第二排左4为聂雨辰)

图3:大赛一等奖项目“BP Holter:面向泛在医疗的边缘智能血压监测集群系统”小组成员
(从左至右分别为:蔡韵、聂雨辰、周祖晴、何青璇)
二等奖:
项目名称:“乳影慧诊”——基于轻量化肿瘤分割及多层次肿瘤特征挖掘的乳腺癌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研究生组)
负责人:许函宁(指导教师:吴国庆、余锦华)
项目名称:脑海绵状血管瘤出血风险预测及术后神经功能分析(研究生组)
负责人:肖莹(指导教师:马煜)

图4:医工AI赋能赛、中国生理信号挑战赛二等奖选手合影
(第二排左6、7为肖莹、许函宁)
三等奖:
项目名称:基于深度学习的MRA脑血管分割研究(本科生组)
负责人:田仁泽(指导教师:马煜)
项目名称:“声入人心”——医学超声智能体(本科生组)
负责人:周炫桦(指导教师:余锦华)
项目名称:基于脑影像的轻度认知障碍疾病预测模型设计及应用(本科生组)
负责人:刘恒瑞(指导教师:马煜)
项目名称:融合关键区域与空间分布特征的脑胶质瘤病理图像智能分析系统(研究生组)
负责人:潘添翼(指导教师:吴国庆、余锦华)
未来,学院将以此次竞赛佳绩为新起点,进一步深化 “临床需求牵引、技术创新驱动” 的育人理念,在现有学科基础上,加强与国内外顶尖医疗机构、科研院所的合作,搭建更具开放性的产学研用协同平台,推动更多创新成果从实验室走向临床一线。同时,学院将持续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对学生跨学科思维与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青年学子聚焦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前沿问题,如智能医疗设备研发、精准诊断技术创新、数字健康生态构建等,勇闯科研 “无人区”。
据悉,学院已着手筹备面向低年级学生的创新孵化计划,通过配备导师团队、提供实验资源支持,让更多学生尽早接触科研实践,激发创新潜能。学院将继续肩负 “医工融合、造福民生” 的使命,努力培养一批兼具医学素养与工程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事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 “复旦力量”。
审核| 高丽梅
排版| 杨洁琼